夏天的想法
嗨朋友們,一陣子沒見了!我在寫作上請了一下假,專心陪伴家人。下週會有一些新消息要分享,敬請期待。
如果你是付費訂閱用戶,你會提前看到這篇文章。非常感謝你的支持!有些英文我沒有想到更好的中文翻譯,所以附上我原本用英文寫的想法,歡迎指點。
前陣子我去了印尼、新加坡和台灣,花時間跟家人待在一起。算一算,已經五年沒有在亞洲度過夏天了。隨手記下一些觀察和轉瞬即逝的想法:
不要去要求更多的愛,學會去感受愛。不是要別人用我們期待的方式去表達愛,而是學習去感受話語和行動背後的愛。或許它不那麼明顯,但它一直都在。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Do unto others as you would have them do unto you")並非永遠正確。有時候,更好的方式是:「用對方希望的方式去對待他。」畢竟,每個人重視的東西都不一樣,就連 MBTI 都能分成 16 種。
「你可以直接去做」("You can just do things")這句話不只是關於自主性(agency),而是關於你的行動能多直接導向有意義的結果。。計畫(Meta-planning)是間接的,行動才是直接的。
新加坡政府就像一間頂尖新創公司:有韌性(resilient)、善用資源(resourceful)、靈活應變(adaptable),還有強烈的文化與持續的緊迫感(urgency)。
人的禮貌大致可以用「實際 vs. 不實際」和「好心 vs. 刻薄」這兩個維度來看。新加坡人是「實際地刻薄」、印尼人是「不實際地好心」、台灣人則是「實際地好心」。請留意我的個人偏見。
面對我們無法改變的事,有四種方式:否認它、承認(acknowledge)它但不評判、接受它,或為它感到感恩。
想理解社會行為,從歷史和文化的視角切入,會比單純把它看成是演化心理學和經濟誘因的總和,還要來得更有解釋力。
人類的欲望(Human desire)同時受到模仿性影響(imitative),也深受其所在環境的形塑(hyperlocal)。 一個人認為值得追求的東西,不論是物質還是精神層面,往往取決於他相信身邊的人所嚮往的事物。這與他自身的偏好無關,也不是出自那些與自己關係疏遠之人的欲望。
想了解一座城市的野心,最好的方式是去看它的歷史,以及生活在那裡的人們,他們所認爲值得追求的東西是如何隨著時間演變的。
生命中總有一些時刻,你在當下就知道以後一定會想念。那感覺可能讓你一瞬間抽離(pull you out to be less present),但同時也提醒你更該好好珍惜(push you to cherish those moments more)。
你還能再看到幾次滿月?還能再和家人一起吃幾次晚餐?
世界上有好多愛,而夏天的台北是令人懷念的熱。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