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維的中文更新

程維的中文更新

我們為何能記得,知識的隱藏規則,做決定時記得 HALT

Weekly I/O #106:預期效用與記憶精確度、傅柯與知識的隱藏規則、做決定時先停下、藝術如髮、書本是友誼

Cheng-Wei Hu's avatar
Cheng-Wei Hu
Jul 06, 2025
∙ Paid

如果你錯過了上次的更新,Weekly I/O 現在有中文版了!如果你是付費訂閱戶,未來所有中文翻譯你都可以直接免費收到。只要回覆這封信,我就會把你加入名單。

現在升級訂閱,你也可以同時收到中、英文版。希望這對你有幫助!

本週的電子報是付費訂閱戶限定。如果想看這篇的完整內容,以及超過 100 篇 Weekly I/O 的過往文章,請考慮升級訂閱 :)

嗨,大家好,

以下是我這週學到的一些有趣事物:

  1. The Order of Things

  2. The interview with Mo Yan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12 (2012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訪談)

  3. In the age of slop, craft is rebellion

  4. Google: The Complete History and Strategy

  5. Here is New York

  6. Predicted utility modulates working memory fidelity in the brain

  7. An Interview with Sierra Founder and CEO Bret Taylor

  8. Benchmark Part II: The Dinner

  9. Founder of Intro Raad Mobrem sharing why he started it

  10. Pieces of the Action

我最近去了紐約一趟,逛了我最愛的書店,在那我買了並重讀 E.B. White 的《Here Is New York》。對的時間、對的地點,對的書。

閱讀體驗很奇妙,但我不禁想,AI 是否很快也能提供類似的體驗。(情感上,我希望不要。)

這是我曾經覺得很蠢、但現在或許不這麼想的問題:AI 也會取代書本帶來的情感功能嗎?


輸入

這是我本週學到的幾件事。

1. 我們能記住一件事的程度,取決於大腦對其在特定情況下「有用性」的預測。這種「預期效用」會影響大腦中記憶表徵的精確度。

論文:Predicted utility modulates working memory fidelity in the brain

為什麼我們能輕易記住重要資訊,而瑣碎的細節卻常常不自覺地迅速消失?

原來,我們的大腦會預測哪些資訊未來可能需要,並在工作記憶中給予額外關注。研究人員稱之為「預期效用」(predicted utility)。

研究人員透過讓參與者記住一些圖案來研究這一點。當參與者事先確切知道哪個圖案很重要時,他們會以更高的精確度記住它。相反地,如果他們是事後才知道,記住的圖案就比較模糊。

腦部掃描也證實了這一點。研究人員使用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來探究預期效用是否會影響大腦中記憶表徵的精確度(memory fidelity)。被預測為最有用的圖案,即使在記憶負載不變的情況下,也能以更高的精確度保存在記憶中。

簡單來說,我們的大腦會主動將重要資訊優先處理,讓它在我們的記憶中更清晰、更精確,無論我們試圖記住多少事情。

此外,即使參與者只需要記住一個圖案,這種情況也會發生。這意味著大腦不只是在多個項目之間重新分配有限的資源。相反地,大腦會主動配置資源,就像是為最重要的事預留記憶體空間。

這項研究也完美解釋了為什麼「先考試再學習,能增強未來對該科目的學習效果」。

2. 不同歷史時期有其獨特且通常隱藏的假設,這些假設形塑了知識的結構,使得過去的思維方式與今日的我們有根本上的不同。

書籍:The Order of Things

「歷史學家想寫十八世紀的生物學史;但他們沒有意識到,當時生物學並不存在,而且我們已熟悉一百五十年的知識模式,並不適用於更早的時期。」

為什麼以前沒有生物學?

法國哲學家傅柯(Michel Foucault)提出,每個歷史時代都有其隱藏的假設,這些假設定義了什麼才算是知識。他稱這些無形的假設為 epistemes。

例如,在十八世紀,「生物學」作為一門系統性研究生命的學科並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人們研究「博物學」(natural history)。他們對動植物進行分類,但從未探究其底層的生物過程。令人驚訝的是,這種理解生命的方法,與當時的經濟思想的關聯,遠大於與現代生物學的任何相似之處。

另一個例子是語言隨時間的演變。以前,語言僅被視為思想的再現。在康德之後,語言演變成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尼采曾問:「誰在說話?」,馬拉美著名地回答:「語言本身。」文學既非模仿也非再現,它本身成為一股力量,並衍生出如分析哲學等分支,以及我們 Weekly I/O 的好朋友維根斯坦。

這些變化表明,知識從來不是永恆或普世的。相反地,每個時代都透過其不自覺接受的隱藏規則來形塑自身的理解。

我們今天視為理所當然的真理,對未來世代來說可能很奇怪,甚至可笑。反之亦然:每個突破一開始都是可笑和荒謬的。

3. 當你餓了(Hungry)、生氣(Angry)、寂寞(Lonely)或累了(Tired)時,避免做任何重要決定。當你處於 HALT 狀態時,就先停下(Halt)。

文章:The Technium: 101 Additional Advices

我們的決策品質高度依賴當下的身心狀況。研究顯示,剛吃完飯的法官,批准被告請求的可能性遠高於飢餓的法官。這種現象被稱為「飢餓法官效應」(hungry judge effect)。

This post is for paid subscribers

Already a paid subscriber? Sign in
© 2025 Cheng-Wei Hu
Privacy ∙ Terms ∙ Collection notice
Start your SubstackGet the app
Substack is the home for grea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