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維的中文更新

程維的中文更新

如何知道自己的品味好不好、當創作太容易時、在做好用戶啟動前別急著投錢做行銷

Weekly I/O #110:施展你的品味、創作與意義的鴻溝、新創的成長優先級、不假思索的純熟、先啟發渴望再傳授技能

Cheng-Wei Hu's avatar
Cheng-Wei Hu
Aug 03, 2025
∙ Paid

如果你喜歡閱讀每週 I/O,也請分享給其他可能感興趣的朋友。你將有機會贏得一個月、三個月或六個月的免費付費訂閱。

Share

如果你想完整閱讀這篇文章,以及超過 100 篇的過往每週 I/O 文章,請考慮升級你的訂閱。

嗨,朋友們,

以下是我這週學到的一些有趣事物:

  1. Tamara Winter 談內隱知識、品味、魅力、主導力與社會信任

  2. 最初的成長駭客揭露他的秘密 | Sean Ellis(《Hacking Growth》作者)

  3. 苦澀的教訓 vs. 垃圾桶理論 - by Ethan Mollick

  4. 內在動機:深度探討 - Seeds of Science

  5. 內容與社群 – Stratechery by Ben Thompson

  6. 為什麼內隱知識比刻意練習更重要 - Commoncog

  7. 專訪 Ross Taylor 談 AI 現況:中國的開源模型、推理能力的規模化、實用工具以及未來發展

  8. 具感染力的想法、注意力與行動 | Nadia Asparouhova & Antimemetics

  9. 科學與工程的藝術 (The Art of Do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輸入

這是我這週學到的東西。

1. 如果你的品味那麼好,為什麼沒把它用在任何地方?我們不需要更多文化評論家。我們需要的是能施展自身品味、並藉此形塑周遭世界的人。

Podcast:Tamara Winter 談內隱知識、品味、魅力、主導力與社會信任

Tamara Winter 是 Stripe Press 的委託編輯(Commissioning Editor),這家出版社出版了許多我書架上的書,包括 The Art of Do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Pieces of the Action、Poor Charlie's Almanack、Scaling People 和 The Dream Machine。他們的書在很大程度上形塑了我的品味。

在這集 podcast 中,Tamara 談到了「施展品味」(deploying taste)。她說:

「我不認為我們還需要另一位文化評論家。我覺得已經夠多了。我對文化分析越來越不感興趣,而對你是否能將其付諸實踐更感興趣。

這就像那個笑話:『你那麼聰明,怎麼還不快樂?』如果你的品味那麼好,為什麼不把它施展在任何地方?」

這讓我思考,如果除了我們自己的高談闊論之外,沒有人能檢驗我們的判斷,那我們要「如何知道自己品味很好」?

品味不該只停留在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我們應該積極運用我們的品味來創造有意義的事物,這樣我們才能獲得回饋,進而磨練我們的品味和技藝。更重要的是,在施展品味的過程中,一個美好的副產品是:我們也將周遭的世界塑造成更接近我們所喜愛的模樣。

2. 人工智慧的進步縮小了想法與現實的差距,卻擴大了創作與意義之間的鴻溝。

想法

人工智慧讓寫一篇文章、做一個網站、產一張圖,甚至一支影片,都只需要一個 LLM 提示詞就能搞定。將想法轉化為現實,從未如此簡單。

與此同時,網路上劣質內容和產品的數量也在指數級增長。毫無意義的 AI 生成圖片、千篇一律的 AI 文章和影片隨處可見。現在甚至還有個專門的維基百科頁面來描述這個現象:AI 廢文 (AI slop)。

想法與現實的差距被弭平了,但創作與意義的距離卻被前所未有地拉開。

這讓我三年前記下的一個想法在今日更顯切題:有效率的方法,通常難以觸動人心。AI 作為創作工具,可能太過有效率和標準化。然而,有意義、有靈魂的體驗往往是沒有效率的,因為它們無法被標準化。

3. 新創公司要創造可持續的成長,需依循五個正確的成長要素順序:啟用 > 參與 > 推薦 > 營收 > 獲客。在解決用戶引導流程之前,別砸錢做廣告。

Podcast:最初的成長駭客揭露他的秘密 | Sean Ellis(《Hacking Growth》作者)

當新創公司無法成長時,直覺反應往往是花更多錢在廣告和行銷上。但 Sean Ellis 認為,那應該是最後才要考慮的事。他是新創成長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實戰家之一,創造了「成長駭客 (growth hacking)」一詞和 Sean Ellis 測試。

他認為你應該完全依照以下五個步驟的順序來處理新創成長:啟動 (Activation)、參與 (Engagement)、推薦 (Referral)、營收 (Revenue) 和獲客 (Acquisition)。

永遠從啟用開始。確保用戶能快速感受到核心價值,並在用戶引導流程中傳遞「啊哈!」時刻(aha moment)。例如,LogMeIn 曾暫停所有其他事務,專注於優化用戶引導,在三個月內將其核心使用率從 5% 提升到 50%。

接著,改善參與度,方法是強化產品價值並找出一個有意義的北極星指標。像是鉤癮模式 (Hooked Habit Model) 這類的工具可以幫助培養用戶習慣。

第三步是推薦。Dropbox 的推薦機制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人們早已愛上它。獎勵措施有幫助,但不是它得以傳播開來的主因。

第四是營收模式。如果用戶喜愛你的產品,也願意分享給朋友,那就要確保你的收費方式能反映你所提供的真實價值。

只有當你解決了以上四個步驟後,才去處理獲客。如果前面的步驟很薄弱,那麼獲客將不會有好的成效,也無法以可負擔的方式規模化。

我從 Sean Ellis 的五步驟中學到的是:如果你搞錯了這些成長要素的優先順序,你打造的永遠會是一個破了洞的水桶(leaky bucket)。獲取了 10 個用戶,但啟用流程一團糟,最終只會流失掉全部 10 個用戶。

有趣的是,矽谷現在有一派思想主張在解決前四個步驟之前,就該大力投入行銷。即使他們玩的是佔據用戶心智份額的遊戲,但我對此不太看好。

4. 內隱知識的習得,是從「有意識的無能」,到「有意識的有能」,再到「無意識的有能」的過程。

This post is for paid subscribers

Already a paid subscriber? Sign in
© 2025 Cheng-Wei Hu
Privacy ∙ Terms ∙ Collection notice
Start your SubstackGet the app
Substack is the home for grea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