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正常、用好消息毀滅公司、學習發生在三個世界
Weekly I/O #116:正常是一種表演、奧斯本效應、三種理解世界、藝術家反抗教育、被需求綁架
嗨,朋友們,
這是你每週的輸入與輸出。學習愉快!
透過預測測試效應(forward testing effect)幫你吸收的更好
輸入
這是我這週學到的東西。
1. 「正常」是一種為了顯得安全而維持的表演,因為社會接納關乎的是互動,而非心理過程。被視為「正常」是一種技能,要學會哪些想法該分享,哪些該保密。
書籍:《Impro: Improvisation and the Theatre》
如果「正常」與「不正常」的差別,不是在於你怎麼想,而是在於你如何表現呢?
劇場導演 Keith Johnstone 主張,「正常」是一種偽裝,是我們學會的一種行為方式。我們維持這場表演,是因為不希望被他人排斥。
大多數人私底下都相信自己比一般人瘋狂一點。
他們明白維持自己的保護罩需要多大的力氣,卻不了解別人付出了多少。他們知道自己的「正常」是一種表演,但在與他人相處時,卻將真人與角色混淆。
「正常」與你的思維方式無關,而是關乎你如何表現得安全無害。
舉例來說,一位老先生四處遊蕩,明顯產生幻覺,但沒有人因此感到不安。同樣的行為若發生在一個更年輕、更有活力的人身上,他可能會被送進精神病院。一項加拿大的研究發現,當某人的行為變得無法預測時,社群就會排斥他。
Johnstone 分享了一個案例:一名男子相信自己下巴裡有條魚。這條魚會到處游動,讓他很不舒服。當他告訴別人時,大家覺得他瘋了,引發了激烈的爭吵和多次住院。但那條魚還在。最後,有人建議他別再跟別人說這件事。畢竟,是爭吵讓他被關起來,而不是妄想本身。一旦他保守這個秘密,他便過上了正常的生活。
他的「正常」就像我們的一樣。我們下巴裡或許沒有魚,但我們都有與之等價的東西。
當 Johnstone 解釋「正常」關乎的是互動而非心理過程時,學生們會歇斯底里地大笑。他們意識到自己多年來一直在壓抑某些想法,並將其歸類為瘋狂。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原創就是顯而易見。
2. 奧斯本效應:太早宣布你的未來產品,顧客就會停止購買現有產品。公司往往在新產品出貨前就倒閉了。明日的承諾扼殺了今日的營收。
文章:《Too Much, Too Soon: The Osborne Effect In Tech History》
如何用好消息毀滅你的公司?宣布你正在打造的那個更好的產品。
奧斯本電腦公司 1980 年代慘痛地學到了這一課。在銷售 Osborne 1 電腦時,創辦人 Adam Osborne 宣布了即將推出的 Osborne Executive。顧客立刻停止購買。既然升級版就要來了,何必買舊款呢?
銷售崩盤,庫存堆積如山。公司在新機型上市前就破產了。這種模式有個名字:奧斯本效應。
它分為三個步驟。首先,過早的宣布。公司在新產品準備好之前就透露或洩漏了資訊。其次,顧客的反應。他們預期會有改良版,因此延後或取消購買。第三,營收崩盤。銷售額的突然下降造成現金流問題、庫存過剩,並失去投資者信心。
蘋果深諳此道。他們會仔細安排 iPhone 的發表時機,以避免蠶食當前型號的銷售。特斯拉有時也會面臨批評,因為馬斯克預告了未來的車型或功能,導致顧客延後購買。
解決之道在於紀律。你必須將即將推出的產品保密到接近發表,利用折扣對舊庫存進行逐步過渡,分階段推出功能,並透過謹慎的溝通來管理期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