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維的中文更新

程維的中文更新

大語言模型是鬼、兩種工具、組織混亂裡的 AI

Weekly I/O #117:LLM 是鬼魂不是生物、功能型和參與型工具、慘痛教訓或垃圾桶、介面幫助看見與表達、為缺乏勇氣找藉口

Cheng-Wei Hu's avatar
Cheng-Wei Hu
Oct 20, 2025
∙ Paid

本週的電子報為付費訂閱者專屬內容。如果你想完整閱讀這篇文章,以及超過 100 篇 Weekly I/O 的過往文章,請考慮升級。

嗨,朋友們,

這是你每週的輸入與輸出。學習愉快!

透過預測測試效應(forward testing effect)幫你吸收的更好


輸入

這是我這週學到的東西。

1. 大型語言模型(LLM)像鬼魂,而不是生物。它們是在網路上模仿人類資料訓練出來的數位實體,而非透過演化。這個差異形塑了它們能做什麼與不能做什麼。

Podcast:Andrej Karpathy — AGI 離我們仍有十年之遙

我們用大型語言模型創造的,是哪種智慧?

LLM 是數位實體。它們透過模仿網路上的​​人類資料來進行訓練。Karpathy 稱之為「蹩腳的演化」,但這是在我們現有技術下,創造智慧實際上可行的版本。

動物的演化則不同。演化在數百萬年間,將能力「寫入」(baked into)牠們的硬體中。一隻斑馬出生幾分鐘後就能跑。那種能力是內建的,不是學來的。(我相信好奇心也是如此。)

但我們並不是用那套演化過程來打造 AI。

Karpathy 對於從動物身上汲取靈感抱持遲疑態度,因為 AI 沒有相同的基礎。打造出像動物一樣運作的系統會很棒(Sutton 的觀點),但那並不是動物實際的運作方式。動物仰賴演化的方式是我們無法複製的。

取而代之的,我們正在打造的,是透過壓縮和模仿人類產物來學習的數位實體。

這是一種根本上不同形式的智慧。理解這個差異,有助於我們對 AI 目前能做什麼和不能做什麼,建立切合實際的期望。

「鬼魂」這個比喻也提醒我們,LLM 很強大,但與生物機制是脫鉤的。它們沒有身體,不會在物理空間中活動,也不像演化生物那樣體驗世界。

我認為 LLM 正在經歷一種慢得多的天擇形式,由人類將他們的偏好施加在 LLM 的特性上。在這種情況下,演化壓力 (selection pressure) 來自於頂尖 AI 實驗室如何解讀和預測他們使用者的偏好。同樣重要的是要記住,演化的成功只用生存和繁衍的標準來評判一切,完全不考慮個體的痛苦與幸福。

2. 兩種工具:一種是像魔法按鈕那樣為你代勞的「功能型工具」,另一種是像小提琴那樣幫助你親自掌握工作的「參與型工具」。挑選工具時,問問自己:你需要的是結果,還是理解?

Podcast:Linus Lee - Engineering for Aliveness - Jackson Dahl

每種工具都落在一個光譜的某處。

一端是:功能型工具 (instrumental tools)。他們是魔法按鈕,像共享乘車 app 和 AI agents。它們拿走你的目標,然後快速、便宜、輕鬆地交付成果。你不在乎它怎麼運作,你只想把事情搞定。例如,當你趕時間去某個地方時,你會用 GPS。你不在乎路線,你只想抵達。

最完美的功能型工具,能讀懂你的心思,並立即完成任務。

另一端是:參與型工具 (engaged tools)。像是樂器、程式編輯器、用來探險的實體地圖。這些工具將你拉進複雜性之中。它們幫助你看得更清楚、表達得更精準。掌握它需要時間,但那正是重點所在。這些工具是分散式認知 (distributed cognition) 的一種。

在這些工具之間的選擇,無關乎專業程度,而是情境問題。當你快遲到時,你想要 GPS。當你在探索時,你想要紙本地圖。因此,在挑選工具時,你應該問自己:

我需要的是結果,還是理解?

選錯工具,你可能在該執行的時候浪費時間學習,或在該建立掌控力時失去主導權。

3. 組織是混亂的。「慘痛教訓」說 AI 可以繞過那團混亂,只專注於產出。「垃圾桶模型」則說過程很重要。哪個觀點勝出,將定義工作的未來。

This post is for paid subscribers

Already a paid subscriber? Sign in
© 2025 Cheng-Wei Hu
Privacy ∙ Terms ∙ Collection notice
Start your SubstackGet the app
Substack is the home for great culture